上一篇談了四性,這篇來談談五味。五味為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五種味道,黃帝內經:酸入肝、苦入心、甘入脾、辛入肺、咸入腎。
1、酸味藥材與食材:能收、能澀。
酸味藥材與食材對應於肝臟,大致都有收斂固澀的作用,可以增強肝臟的功能,常用於盜汗、洩瀉、遺尿、遺精等虛證。食用酸味食物還可開胃健脾、增進食慾、消食化積,但不能食用過多,否則會引起消化功能紊亂,引起胃痛等症狀。春季肝氣旺盛,由於酸味食品會使肝氣過盛而損害脾胃,所以要少吃。而秋季萬物收斂,應減辛增酸,以養肝氣,增加酸味的攝入以順應秋季的斂納之氣。
代表藥材:浮小麥、吳茱萸、馬齒莧、五味子、山萸肉、石榴皮、白芍等。
代表食材:山楂、烏梅、葡萄、橘子、橄欖、檸檬、番茄、李子、醋、優酪乳等。
2、苦味藥材與食材:能瀉、能燥、能堅。
苦味具有解除燥濕、清熱解毒、瀉火通便、益腎利尿的作用,與心對應,可增強心的功能。苦味藥多用治熱證、喘咳、嘔惡、便秘、濕證、陰虛火旺等證。但食用過多,也會導致消化不良。
代表藥材:黃芩、梔子、半夏、黃連、龍膽草、知母、柴胡等。
代表食材:苦瓜、茶葉、可可、咖啡、陳皮、杏仁、蓮子心等。
3、甘味藥材與食材:能補、能和、能緩。
甘味藥材和食材有補益、和中、緩急的作用,可以補益氣血、緩解肌肉緊張和疲勞,也能中和毒性,有解毒的作用。多用於滋補強壯,緩和因風寒引起的痙攣、抽搐、疼痛,適用於虛證、痛證。甘入脾補脾,吃多了,首先傷的也是脾。脾主運化水濕,不能運化水濕,水濕留滯,自然化成痰。《黃帝內經》:「味過於甘,脾氣不濡,胃氣乃厚,甘傷肉,多食甘,則骨痛而髮落」。意即過食甘容易使脾胃運轉不動,導致虛胖,關節受到損害,頭髮脫落。肥胖、舌苔厚膩的人,糖尿病患者都不宜吃太多甜味。
代表藥材:桂枝、杜仲、沙參、當歸、銀耳、桑葚、黃精、百合、地黃、甘草等。
代表食材:蓮藕、茄子、絲瓜、蜂蜜、蘿蔔、牛肉、羊肉、山藥、紅棗、葡萄等。
4、辛辣藥材與食材:能散、能行。
辛味藥材與食材有宣發、發散、行氣血、通血脈的作用,可以促進腸胃蠕動,促進血液循環,適用於表證、氣血阻滯或風寒濕邪等病症。辛味入肺,能宣發肺氣,氣行則血行。但過量會使肺氣過盛,痔瘡、便秘的老年人要少吃。
代表藥材:木香、紅花、川芎、紫蘇、藿香、生薑、巴戟天、肉桂等。
代表食材:香菜、洋蔥、芹菜、辣椒、花椒、茴香、韭菜、蔥、大蒜、酒等。
5、咸味藥材與食材:能下、能軟。
咸味藥材與食材有通便補腎、補益陰血、軟化體內酸性腫塊的作用,常用於治療熱結便秘、癭瘤、癥瘕痞塊等症。腎屬水,咸入腎。咸味能軟堅潤下,能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壓平衡及水鹽代謝,可增強體力和食慾。但有心臟病、腎病、高血壓的老年人不能多吃。
代表藥材:蛤蚧、鹿茸、鱉甲、白豆、紫河車、大青葉等。
代表食材:海帶、海藻、海參、蛤蜊、牡蠣、鹽等。
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五味是人們日常飲食中永遠離不開的滋味,中醫最講究平衡,若調配得當,可健體益身,飲食若能掌握這些原則,養生則非難事。
文/謝佩倫 養生顧問